永久中立的欧洲国家有五个分别是瑞士、奥地利、瑞典、芬兰和爱尔兰。
瑞士全称瑞士联邦,保持中立与其国情有关,首先瑞士没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就业岗位有限,所以男性多数选择去当雇佣兵,这也正是瑞士国力快速增长的原因。
瑞士开始实质上的中立,是在1515年马里尼亚诺战役。当时法国和意大利是敌对双方,但都是用瑞士雇佣兵作战,可想瑞士人伤亡之惨重。从此瑞士宣布永久中立的政策,得到国际承认花了整整300年,那一年是1815年。
自1815年后瑞士从未卷入过任何局部战争和国际战争,所以瑞士在一战和二战中都幸免于难。
奥地利全称奥地利共和国,1938年纳粹德国实现德奥合并,奥地利到二战结束前的7年受纳粹德国统治。1945年纳粹德国战败,奥地利国土被苏联、美国、英国、法国四国瓜分。1955年5月,四个占领国同奥签订《重建独立和民主的奥地利国家条约》,宣布尊重奥地利重新获得独立。
同年10月26日宣布成为永久中立国,1959年通过《联邦条例》,苏、美、英、法4国按瑞士方式对奥地利的领土完整和不可侵犯作出承诺和保证。奥国民议会通过永久中立法,宣布不参加任何军事同盟,不允许在其领土上设立外国军事基地。
瑞典全称瑞典王国,1397年,瑞典、丹麦、挪威一起组成卡尔马联合,是受丹麦控制,当时芬兰还是瑞典的一部分。1523年,瑞典脱离卡尔马联合重获独立,17世纪时瑞典借由战争扩张领土,与邻国进行了多年的战争,成为强权国家,领土面积扩大到两倍。
1814年芬兰脱离瑞典,瑞典也不再具有强权地位。之后,瑞典没有再参与过战争,并于战争时期采取中立国政策,在两次世界大战中都宣布为永久中立国。
芬兰全称芬兰共和国,先前是瑞典的一部分,后来拿破仑时期成为俄罗斯帝国统治下的一个大公国,直到1917年12月6日宣布独立,成为北欧国家中唯一在此基础上建立共和国体制国家。
冷战期间芬兰与苏联及西方国家保持友好往来,不介入大国冲突,保持“积极的和平中立政策”。苏联解体后,芬兰外交政策将发展欧盟关系作为重点,同时避免与俄罗斯发生冲突,保持睦邻关系。
爱尔兰全称爱尔兰共和国,约公元前7000年,凯尔特人从大不列颠岛来到爱尔兰定居,逐渐形成了统一的文字和语言,建立了五个小王国。12至13世纪英国不断入侵,1542年爱尔兰的领土和主权掌握在英国人手中。
1922年英国允许爱尔兰南部26郡独立自治。1937年12月29日,爱尔兰制将国名正式命名为“爱尔兰”,宣布爱尔兰为“主权、独立、民主”的国家,但仍留在英联邦内。1948年12月21日,爱尔兰议会宣布脱离英联邦。独立后一直保持着中立和不结盟的政策,并通过宪法成为永久中立国。
永久中立国的权利和义务:
永久中立国是指根据国际条约或国际承认,在对外关系中承担永久中立义务的国家。
永久中立国的权利:
1、任何国家都不能对其发动战争。
2、任何国家都不能强迫其参加战争。
3、任何国家都不能强迫其加入需要承担战争义务的条约。
4、任何国家都不能强迫其承担可能使其卷入战争或采取此类行动的义务。
义务主要包括:
1、不得对他国进行战争或参与战争,但有权对外国的武力攻击进行自卫;
2、不缔结与中立义务相抵触的条约,如军事同盟条约、共同防御协定等;
3、不采取任何卷入战争的行动或承担这方面的义务,如允许外国军队入境或允许外国在其境内建立军事基地等。
中立国有:瑞士、土库曼斯坦,、瑞典、芬兰、哥斯达黎加等国家。
1、瑞士
瑞士,实质上的中立,是在1515年马里尼亚诺战役之后。当时的瑞士是雇佣兵制度,很多瑞士男性到国外当雇佣兵。马里尼亚诺是法国与意大利开战,死伤最多的却是瑞士雇佣兵,之后瑞士就宣布永久中立,但得到国际承认整整花了300年时间。
2、土库曼斯坦,
土库曼斯坦,曾是前苏联加盟国之一,1991年独立。联合国在1995年12月12日承认土库曼斯坦是一个永久中立国。
3、瑞典
瑞典,在芬兰还是瑞典一部分的时候,瑞典曾是欧洲列强之一。后来芬兰脱离瑞典,瑞典在两次世界大战中都宣布中立,成为一个永久中立国。
4、芬兰
芬兰,最初的芬兰,在十二世纪后半期被瑞典统治,1809年俄瑞战争后又并入俄罗斯帝国。1917年2月,芬兰迎来期盼已久的独立,为了不再介入冲突,成为一个永久中立国。
5、哥斯达黎加
哥斯达黎加,早在1502年,哥伦布第四次航行到达哥斯达黎加,也开启了哥斯达黎加被西班牙殖民的时代。直到1821年,哥斯达黎加才结束被殖民,宣布独立。在1983年11月17日宣布成为永久中立国,也是世界上第一个不设军队的国家。
法兰西斯一世继位后,又准备大举侵略意大利。他于1515年9月在距米兰17公里处的马里尼亚诺击溃米兰公爵的瑞士雇佣军,夺走米兰公国。1516年8月,法西两国签订《努瓦永和约》,把米兰和那不勒斯分别划归法国和西班牙。教皇也于1516年底同法兰西斯一世签订教务专约,承认法对米兰、帕尔马、皮亚琴察的占领。1517年,法、西和“神圣罗马帝国”缔结《康布雷条约》,肯定了法国在意大利的既得利益和优势地位。然而,争霸战争不会就此结束。
意大利战争第三时期:1521~1559年。这一时期以1519年西班牙国王查理一世当选为“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即查理五世)后,法、西瓜分意大利的战争为标志。这一时期共爆发6次战争,被卷入的有罗马教皇、威尼斯、瑞士、英国和土耳其。查理五世力图把法军赶出意大利,他得到英国、罗马教皇、曼图亚和佛罗伦萨等国的支持,威尼斯则是法国的同盟军。1521年战争爆发,1522年法军在比科卡战中失利,德国雇佣军打败了担任法军突击力量的瑞士雇佣军。1525年2月的帕维亚一战,法军惨败,法皇被俘。1526年,法皇法兰西斯一世回国后立即加入罗马教皇在英国支持下建立的旨在使意大利摆脱西班牙桎梏的“科尼亚克同盟”,参加同盟的还有威尼斯、米兰和佛罗伦萨。1527年,战争再度爆发,双方各有胜负。
1529年,法国在不利形势面前被迫与查理五世签订和约并放弃对意大利的主权要求。7年过后,法兰西斯一世再次挑起战争,占领了皮埃蒙特和萨伏依。1538年,法国和“神圣罗巴帝国”签订为期10年的停战协定。法国同丹麦、瑞典、奥斯曼帝国结盟,查理五世与英国结盟。法军先后占领威尼斯和马里尼亚诺,但查理五世却攻入法国境内。双方于1544年签订《克雷普和约》。1551年再度爆发意大利战争,交战双方互有胜负,谁也不占明显优势。1559年4月,法西缔结《卡托—康布雷西和约》,正式结束了法国对意大利的争夺,西班牙在米兰公国、那不勒斯王国、西西里和撒丁的统治得以巩固,意大利的分裂局面依然继续。
意大利战争第二时期:1509~1515。这一时期从“康布雷同盟”对威尼斯共和国发动战争开始。1508年12月,由于威尼斯共和国借驱逐法国之机大肆扩张领土,所有反威尼斯的势力联合成立了“康布雷同盟”(成员包括西班牙、法国、罗马教皇、“神圣罗马帝国”),共同对威尼斯作战。佛罗伦萨、费拉拉、曼图亚及其他意大利国家也先后加入该同盟。1509年4月,罗马教皇禁止威尼斯做礼拜和举行宗教仪式。同年春,法国出兵威尼斯,占领它在伦巴第的领地,在5月14日米兰附近的阿尼亚代洛一战,击败威尼斯军队,取得重大胜利。然而法国势力在意大利西北部的壮大又引起力量的重新组合。1511年10月,威尼斯、罗马教皇、西班牙、英国和瑞士组成的西班牙军队。但是,由于政治形势的逆转,“神圣罗马帝国”皇帝从法军召回德国雇佣兵、瑞士雇佣兵转而投向威尼斯,法军被迫退却,并于1512年底放弃伦巴第。
法兰西斯一世继位后,又准备大举侵略意大利。他于1515年9月在距米兰17公里处的马里尼亚诺击溃米兰公爵的瑞士雇佣军,夺走米兰公国。1516年8月,法西两国签订《努瓦永和约》,把米兰和那不勒斯分别划归法国和西班牙。教皇也于1516年底同法兰西斯一世签订教务专约,承认法对米兰、帕尔马、皮亚琴察的占领。1517年,法、西和“神圣罗马帝国”缔结《康布雷条约》,肯定了法国在意大利的既得利益和优势地位。然而,争霸战争不会就此结束。
1494~1559年的意大利战争为争夺对亚平宁半岛的霸权,自1494年到1559年,欧洲强国法国和西班牙在意大利领土上进行了长达半个多世纪的战争。它以法国对意大利的入侵开始,以西班牙获得对意的控制权而告终。这场战争,破灭了法国南扩的美梦,加速了意大利自身的衰落。
意大利地处欧洲大陆南端,三面为美丽、温暖的地中海碧波所环绕。优越的地理位置,使意大利的商业和贸易十分兴旺。十字军东侵以后,意大利几乎垄断了东西方贸易,威尼斯、热那亚和佛罗伦萨等城市最先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意大利的富饶和繁荣,美丽和文明,极大地吸引了欧洲强国的统治欲望,特别是法国和西班牙作为意大利的近邻,更是对意大利垂涎三尺。
意大利本身的发展极不平衡,各地情况千差万别。北部城市经济比较发达,南部经济落后,封建土地关系仍占主导地位,还存在农奴剥削。各城市之间竞争激烈,政体形式多样,政治上四分五裂。实力较强的有米兰、威尼斯、佛罗伦萨、那不勒斯和教皇国。它们各自为政,有各自的同盟关系,相互之间矛盾重重。这种一盘散沙的局面,是欧洲民族国家形成过程中的必然阶段,它为法国的入侵和强国之间争夺意大利提供了很好的机会。
1494年1月,那不勒斯国王斐迪南一世去世,法国国王查理八世宣称继承斐迪南一世的领地。8月,查理八世率兵3.7万人,野炮136门,越过阿尔卑斯山脉向那不勒斯开进,标志着意大利战争的开始。从1494年到1559年,意大利战争分为三个时期。
第一时期:1494~1504年。这一时期的核心是法国争夺那不勒斯王国。在意大利亲法贵族的配合下,查理八世的军队穿越罗马全境,经过米兰公国和教皇国直逼那不勒斯。一路上没有遇到各公国的认真抵抗。1495年1月,查理八世接受罗马教皇任命他为那不勒斯国王的授职书后,便于2月23日开进那不勒斯城,阿拉冈王朝国王弗兰第诺惊惶出逃。查理八世自称是“法兰西、那不勒斯和君士坦丁堡的国王”。
然而,法军的掠夺和暴行以及增收新税激起了意大利人民的愤慨。意大利各国首脑害怕法国势力的加强和发生全民起义,于是在1495年3月建立“神圣同盟”(也称“威尼斯同盟”)以图驱逐法军。参加同盟的有威尼斯、米兰公爵和罗马教皇亚历山大六世。“神圣罗马帝国”(德意志)皇帝马克西米利安一世和西班牙国王斐迪南二世也加入同盟。查理八世急忙从那江协斯北上,1495年7月6日在福尔诺沃遭“神圣同盟”军队包围,法军战败。1496年12月,法国撤出那不勒斯,但军队主力得以保存。查理八世的继承者路易十二不甘心法国退出意大利,于1499年远征米兰公国。在1499~1500年几次交战中,法国先后获胜,相继占领料兰和伦巴第。1500年,法西两国勾结占领了那不勒斯,推翻了阿拉冈王朝。根据条约,法西两国军队共同占领那不勒斯。但1503年春,法西两国因分赃不均爆发战争。1503年12月29日的加里利亚诺河畔一战,西军获胜,法军被迫放弃那不勒斯王国,使其沦为西班牙领地。
第二时期:1509~1515。这一时期从“康布雷同盟”对威尼斯共和国发动战争开始。1508年12月,由于威尼斯共和国借驱逐法国之机大肆扩张领土,所有反威尼斯的势力联合成立了“康布雷同盟”(成员包括西班牙、法国、罗马教皇、“神圣罗马帝国”),共同对威尼斯作战。佛罗伦萨、费拉拉、曼图亚及其他意大利国家也先后加入该同盟。1509年4月,罗马教皇禁止威尼斯做礼拜和举行宗教仪式。同年春,法国出兵威尼斯,占领它在伦巴第的领地,在5月14日米兰附近的阿尼亚代洛一战,击败威尼斯军队,取得重大胜利。然而法国势力在意大利西北部的壮大又引起力量的重新组合。1511年10月,威尼斯、罗马教皇、西班牙、英国和瑞士组成的西班牙军队。但是,由于政治形势的逆转,“神圣罗马帝国”皇帝从法军召回德国雇佣兵、瑞士雇佣兵转而投向威尼斯,法军被迫退却,并于1512年底放弃伦巴第。
法兰西斯一世继位后,又准备大举侵略意大利。他于1515年9月在距米兰17公里处的马里尼亚诺击溃米兰公爵的瑞士雇佣军,夺走米兰公国。1516年8月,法西两国签订《努瓦永和约》,把米兰和那不勒斯分别划归法国和西班牙。教皇也于1516年底同法兰西斯一世签订教务专约,承认法对米兰、帕尔马、皮亚琴察的占领。1517年,法、西和“神圣罗马帝国”缔结《康布雷条约》,肯定了法国在意大利的既得利益和优势地位。然而,争霸战争不会就此结束。
第三时期:1521~1559年。这一时期以1519年西班牙国王查理一世当选为“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即查理五世)后,法、西瓜分意大利的战争为标志。这一时期共爆发6次战争,被卷入的有罗马教皇、威尼斯、瑞士、英国和土耳其。查理五世力图把法军赶出意大利,他得到英国、罗马教皇、曼图亚和佛罗伦萨等国的支持,威尼斯则是法国的同盟军。1521年战争爆发,1522年法军在比科卡战中失利,德国雇佣军打败了担任法军突击力量的瑞士雇佣军。1525年2月的帕维亚一战,法军惨败,法皇被俘。1526年,法皇法兰西斯一世回国后立即加入罗马教皇在英国支持下建立的旨在使意大利摆脱西班牙桎梏的“科尼亚克同盟”,参加同盟的还有威尼斯、米兰和佛罗伦萨。1527年,战争再度爆发,双方各有胜负。
1529年,法国在不利形势面前被迫与查理五世签订和约并放弃对意大利的主权要求。7年过后,法兰西斯一世再次挑起战争,占领了皮埃蒙特和萨伏依。1538年,法国和“神圣罗巴帝国”签订为期10年的停战协定。法国同丹麦、瑞典、奥斯曼帝国结盟,查理五世与英国结盟。法军先后占领威尼斯和马里尼亚诺,但查理五世却攻入法国境内。双方于1544年签订《克雷普和约》。1551年再度爆发意大利战争,交战双方互有胜负,谁也不占明显优势。1559年4月,法西缔结《卡托—康布雷西和约》,正式结束了法国对意大利的争夺,西班牙在米兰公国、那不勒斯王国、西西里和撒丁的统治得以巩固,意大利的分裂局面依然继续。
意大利战争是一场法、西霸权争夺战,是中世纪欧洲封建王国领土扩张战争的继续。它不是一场进步和正义性质的战争。它经历了几代国王,持续65年之久。它促进了法国中央集权制度的巩固和经济调整。铸炮业、造船业、印刷业、采矿业等日益兴旺,度量衡得到统一,税收制度得以建立,是庞大而有效的官僚机构在法国形成。发端于路易十一时代的法国专制君主制禁受住了长期战争的考验,这从客观上有利于法国政治、经济和军事的发展。
与此相对应的是,长期的战争使意大利更加分裂,经济发展受到严重破坏。到17世纪,意大利的经济特别是手工业进一步衰落。意大利的资本主义萌芽也随之日趋枯萎。